古代管理人数远比现代少,为何能治理好县衙,原因很简单
为官容易,做吏最难。-----《水浒传》
【资料图】
在古代,一个县城的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现代这么多。但是,也不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么几个。感觉官吏的数量少,只因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。严格一点说,一个县城的官可能是只有10多个,但是吏比较多。至于吏有多少,这个要根据很多因素来说,比如县城有多大、县城贫困还是富裕等等。最少怎么都要几百人,最高可能有上千人。那么问题来了,官吏怎么区分?
便于大家理解,其实官就相当于现在工厂的正式工,而吏就是一些临时帮忙的。放在县城里,吏就是协助官工作的。
就拿明清时期来说,县令一般都是七品,除了县令之外,还有县丞、主簿、教谕等职位,这些职位都高不过七品了。
这些人都是朝廷有记录的官员,拿着朝廷的俸禄。
古代虽然是人数比较少,但是怎么着一个县城也有上万人,繁华一点的可能到了十万。
如果是单纯有十几个官员来管理,根本是不可能管好。那么怎么办呢?这时候就需要吏了。那么问题来了,吏在哪里来呢?
一般可以从这两个途径获得。
首先第一个就是在县城下面地区的权势人家。朝廷派的官员虽然是到了县城任职,但是人生地不熟,根本不好开展工作,有的时候,收税都费劲,这时候就需要一些下辖地区的权势人家出面。
虽然是吏级别比较低,但是管理百姓最合适不过了,因为他们熟悉当地情况,在当地也有威望。再说了,吏能够拿到手里的好处一点不比官员少,随便找点事就能赚很多。
其次第二个就是特殊人士。最简单的就是一些考试落榜的,这些人比较可惜,所以让他们当吏算是比较适合的。当然了,这些人士基本上都是干文职的,记录一些事情,管理管理档案等等。
虽然是拿到的钱不多,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做,因为稳定。
古代管理人数远比现代少,为何能治理好?其实原因很简单,就是古代县城不会发生什么大事,也就是一些琐碎小事。
再者,下边地区也有组织,像保甲。十户老百姓是一个甲,一百户老百姓就是一个保,分别有保长和甲长管着。如果当地出现问题,他们会先解决,如果解决不了,事情才会慢慢往上级递进。其实,一些小事他们就都解决了,这就减轻了县官的压力。
就算是遇到土匪,人民会自行反抗,如果反抗不了,县里才会管。
如果真的将某件事情闹到了县衙,那么也不需要官员接着受理,下面的吏会搜集调查,一般吏也就解决了。
一些特别大的案子一年不一定有一次,官员其实很轻松。一旦国家要收税,官员又会吩咐吏去办理了,收好后自然会交上来。
话再说白一点,官员忙不忙主要看他想不想忙,不想忙会将所有事情交给下面人办。如果想忙,完全可以视察一下民风乡情,看看百姓过得怎么样。
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、剔去膝盖骨,孙膑又是怎么复仇的?
上级命令死守7天,他错听“守47天”,最后打出军事史上的奇迹
古代人为何会喜欢用瓷来做枕头?仅仅是因为消暑降温?没那么简单
西安事变结束后,活捉蒋介石的孙铭九,他的结局如何?
两年前香港风水大师去世,当年一句话,就拿走李嘉诚200万
参考资料《水浒传》《左传》《后汉书》
文章题目:古代官吏数量很少,为何能治理一个县?只因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文章作者:离央配图声明:本文所用图片均源于网络,侵删盗用警告:本账号已与“维权骑士”签约,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,请遵守道德底线,莫做伸手党!